-宣扬地学成果,传播勘查技术方法-
点击上方“覆盖区找矿”,关注更精彩!
湘东北黄金洞金矿田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找矿新进展
黄小强,柳清琦,曾乐,黄志飚,张立平,万海辉,向东,苏俊男,林跃,温海亮,汪宣民,乐少强,桂云
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
第一作者:黄小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矿产勘查与研究工作。
导读:湘东北黄金洞金矿田采金历史悠久,截至目前已发现大小金矿床11处。近年来找矿勘查效果显著,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黄金洞金矿床深边部探获新增金资源量达到大型规模,桥上金矿床探获金资源量达中型规模,新庆和黄土嘴金矿床达小型规模,自此黄金洞矿田累计探明金资源量超200t,成为湖南重要的金矿集中区。此外,还发现一批具有较好找矿前景的金矿(化)点和含矿构造带,拓宽了区域找矿方向。黄金洞金矿田位于江南造山带湖南段北东端。在湖南省自然资源厅重大科技研究项目、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科研项目资助下,本文结合近年来在该区的勘查新进展,系统总结了矿田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讨论了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研究认为,区内金矿床受地层和构造控制,金矿体主要赋存于新元古界冷家溪群坪原组变质岩地层中,次一级的近EW向、NW—NWW向断裂为含矿构造;预测泥湾断裂与窑湾里断裂夹持区、泥湾断裂与长平大断裂的夹持区、老矿山深边部仍有较大找矿潜力。本文研究成果丰富了该区域金成矿规律认识,总结了找矿模型,为区域找矿和矿山增储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找矿方向。 ------内容提纲------ 0 引言1 区域地质背景2 矿田地质特征3 矿床地质特征3.1 矿体特征3.2 矿石特征3.3 围岩蚀变特征4 成矿规律4.1 成矿时代4.2 矿体空间分布规律5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5.1 矿床成因探讨5.2 成矿模式6 找矿新进展与找矿预测6.1 找矿模型6.2 找矿新进展6.3 找矿预测7 结论--------------- 0 引言湘东北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湖南段北东端,已发现有黄金洞、万古等金矿田,金资源量极为丰富,累计探明金资源量超200t,为湖南重要的金矿集中区。黄金洞金矿田采金历史悠久,20世纪60年代开始开展较为系统的地质勘查工作,截至目前已探明(发现)大小金矿床11处。近年来,通过在矿田内开展普、详查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找矿突破,如黄金洞金矿床深边部勘查探获新增金资源量达到大型规模,桥上金矿床探获金资源量达中型规模,新庆和黄土嘴金矿床达小型规模。此外,还发现一批具有较好找矿前景的金矿(化)点,在黄土嘴矿区发现F2NE向含矿构造,构造规模较大、矿石品位较富,进一步拓宽了区域找矿方向。区域内金矿体均产于新元古界冷家溪群中,受不同性质构造控制,矿床成因为变质热液型金矿床,亦有构造聚源—渗流地下水热液矿床之说,毛景文等研究显示金矿化有地幔来源物质参与,董国军等认为岩浆来源的流体可能对这些矿床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区内开展过不同目的、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地质工作及相关科研工作。本文结合近年来在该区的勘查新发现,旨在分析研究矿田地质特征,总结矿床成矿规律,以期丰富该区金成矿规律认识,为找矿勘查工作提供借鉴。1 区域地质背景黄金洞金矿田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江南新元古代造山带之湘东北断隆带(图1a),区域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弧盆与岩浆作用阶段、裂谷盆地阶段、陆内构造-岩浆阶段和断陷盆地阶段,从区域成矿学上分析研究区位于扬子成矿区域著名的江南地块金-锑-钨-铅-锌-锡成矿带,为江南隆起金矿成矿带中部的湘东北—赣西金矿成矿区。区域内出露地层有新元古界冷家溪群、中生界白垩系及新生界第四系。冷家溪群分布最广,约占全区地层总面积的80%,为一套具复理石建造特征的深海-半深海浅变质碎屑岩系。区域构造隆起带、断陷盆地总体走向为NE向,其中构成隆起带的冷家溪群总体呈一近EW或NW向的复式背斜构造,局部产状倒转。区域内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得湘东北地区内岩浆活动强烈,活动期次较多。主要有雪峰期酸性侵入岩、加里东期中酸性侵入岩、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和燕山早期中酸性侵入岩(图1b)。图片
图1 黄金洞金矿田区域地质图
1—三叠系—泥盆系,2—志留系—震旦系,3—新元古界板溪群,4—新元古界冷家溪群,5—古元古界—太古宇(?),6—燕山期花岗岩,7—印支期花岗岩,8—加里东期花岗岩,9—元古宙花岗岩,10—断裂,11—韧性剪切带,12—金矿床(点),13—铜多金属矿床(点),14—钴矿点。Ⅰ—汨罗断陷盆地,Ⅱ—幕阜山—望湘断隆,Ⅲ—长沙—平江断陷盆地,Ⅳ—浏阳—衡东断隆,Ⅴ—醴陵—攸县断陷盆地。A—九岭—清水韧性剪切带,B—连云山—长沙韧性剪切带,C—青草—株洲韧性剪切带
2 矿田地质特征矿田内出露地层有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冷家溪群、中生界白垩系及新生界古近系、第四系(图2)。冷家溪群可进一步划分为黄浒洞组、小木坪组和坪原组,又以坪原组含金最好,区内金矿体大多产于该地层中。坪原组在研究区广泛出露,下段岩性由薄—中厚层状粉砂质板岩、条带状板岩夹厚层变质长石石英杂砂岩、绢云母板岩、变质细砂岩组成,岩层总厚度大于400m;上段岩性为板岩、粉砂质板岩、变质粉砂岩、绢云母板岩、条带状板岩、斑点状板岩、千枚状板岩、变质长石、石英(杂)砂岩及变质石英细砂岩等,岩层厚度大于1500m。冷家溪群中的Au含量属于高背景元素,其富集系数是区域的2~18倍,为金的富集成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图片
图2 黄金洞金矿田地质略图
1—第四系,2—古近系古新统枣市组,3—上白垩统戴家坪组,4—冷家溪群坪原组,5—冷家溪群小木坪组,6—冷家溪群黄浒洞组,7—辉绿岩,8—石英脉,9—实测地质界线,10—沉积不整合地质界线,11—扭性断裂,12—压扭性断裂及产状,13—正断层及产状,14—性质不明断层,15—金矿床(点)
矿田内主要有EW向构造、NE向构造、NNE向构造和归属不明的区域构造经过。EW向构造早期以褶皱为主、晚期断裂发育。褶皱以线状紧密复式褶皱产出,轴向近EW,部分因华夏系断裂干扰而发生偏转,轴面往往向北歪转,甚至倒转因而形成同向构造。区内金矿点几乎全部分布在胆坑复向斜的北翼,说明该类皱褶具有控矿作用。断裂表现为两种形式,一为层间断裂,二为切层断裂,前者倾角稍缓,后者倾角较陡,皆具多期活动性质,多为逆冲断层,具压扭特征,此类断裂为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EW向构造形成时间较早,应为雪峰期—加里东期,至燕山期仍有活动。此外,在研究区的北部存在有区域性近EW向的九岭—清水韧性剪切带、南部有连云山—长沙韧性剪切带。NE向构造主要为NE走向的压性断裂,规模长达40~50km,具多期活动性质,如樟坑、香炉尖—黄沙、大禾坪等压扭性断裂,此类构造形成时间可追溯至加里东期,以印支—燕山期较常见。NNE向构造是在华夏系体系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属于此类断裂的都残留有华夏系的踪迹,走向NNE,倾向NW,倾角50°以上,常形成硅化破碎带,部分充填石英脉,具压扭性质,此类断裂以平(江)浏(阳)大断裂最为典型,其东侧的低次序断裂如泥湾断裂及坑上、窑湾里断裂即是本区的控矿构造。归属不明的构造主要为NEE向构造和NW向构造,规模较小,具扭性和张扭性的特点。区域内构造变形强烈,褶皱、韧性剪切带、断层、劈理、面理广泛发育,构成了本区复杂的构造格架,总体上以EW向构造为基础、NE—NNE构造为主、其余为次(如NW向构造)的构造格架。研究区内未发现岩浆岩出露,但在研究区西南方向约16km处出露有燕山期连云山花岗岩体,岩性主要为中细粒(斑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次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连云山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值为139.6~152.9Ma,此时,华南总体上处于伸展的构造环境之中。湘东北地区的金和金多金属矿产围绕着连云山岩体呈分带性分布,且部分矿体的成矿时代和连云山岩体同期或者稍晚。具有埃达克质的连云山岩体可能为连云山地区金多金属矿提供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并为成矿物质的迁移提供能量。3 矿床地质特征3.1 矿体特征矿田内以黄金洞金矿床为典型代表。黄金洞金矿床含金矿脉带产于冷家溪群坪原组(粉)砂质板岩、绢云母板岩中,沿断裂破碎带成群成带分布,分布密集,近似平行展布(图3)。近EW—NW向断裂破碎带控制着矿体的形态和规模,矿体规模大小不一,长32~1296m,沿倾向延伸33~1242m,矿体形态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具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特点。以3号脉规模最大,单脉探获金资源量达到大型规模,3号脉主矿体走向最大长达1296m,矿体最大斜深为1242m,矿体呈脉状、似层状、透镜状沿构造充填,整体切层(图4)。由含金蚀变破碎板岩及含金石英脉组成,以含金蚀变破碎板岩为主,石英脉呈网脉状、细脉状或透镜状穿插于破碎板岩中,脉宽一般为1~6cm。图片
图3 黄金洞金矿区地质简图
1—第四系,2—冷家溪群坪原组第二段,3—冷家溪群坪原组第一段,4—冷家溪群小木坪组,5—倒转背斜轴线,6—倒转向斜轴线,7—实测及推测压扭性断层,8—实测及推测张性断层,9—主要矿脉及编号,10—黄金洞矿区范围
图片
图4 黄金洞金矿床77线地质剖面图
矿体往深部延伸稳定。黄金洞矿区揭露矿体深度已至-700m高程(地表500m),深部仍见有较好工业矿体,说明矿体往深部仍有延伸。与黄金洞矿区处于同一金成矿带的大万金矿集区深部钻孔ZK808(孔深2105.35m)在1900m见矿平均品位为4.35×10-6,真厚度为3.75m,预测大万金矿区2000m以浅的金资源潜力可达800t(已探明140t)。区域内已发现的金矿床,多数矿床勘查深度不足500m,显示该区深部找矿潜力仍然很大。3.2 矿石特征矿床金矿石类型主要有含金蚀变破碎板岩、含金石英脉、含金构造角砾岩和含金蚀变板岩,以含金蚀变破碎板岩及含金石英脉较常见,矿化较好。矿石结构主要是粒状(或鳞片)变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碎裂结构、角砾结构四种,次要结构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中—粗粒粒状结构、变余细砂状结构、变余粉砂状结构、显微鳞片变晶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星点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和板状、条带状构造,部分具网脉状构造、蜂窝状构造及晶洞构造。矿石矿物成分主要由脉石矿物和少量贵金属矿物及硫化物组成,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约占50%),次为绢云母、白云石、方解石、绿泥石、斜长石、白云母等,金属矿物主要为硫化矿物如毒砂、黄铁矿,其次为白钨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辉锑矿、菱铁矿,偶见辉铜矿、斑铜矿、蓝辉铜矿等铜矿物,贵金属矿物主要是自然金,副矿物有褐铁矿、孔雀石、臭葱石、高岭土等。金的赋存状态:①分布于板岩碎块与石英脉接触处的裂隙中;②充填于毒砂、黄铁矿、黄铜矿的颗粒中;③生于毒砂、黄铁矿组成的条带中;④分布于黄铁矿、毒砂、黄铜矿的连生体中;⑤包裹在车轮矿(Sb)中。大颗粒金与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共生,小颗粒金与黄铁矿、毒砂共生且交代毒砂。毒砂具有金含量分布均匀、不随粒度有明显变化、较共生黄铁矿富含金的特点,显示了毒砂中的金是通过Au-As类质同向而进入的。3.3 围岩蚀变特征矿床蚀变主要有硅化、白云石化、绢云母化、毒砂、黄铁矿化等,并往往伴有钨矿化、辉锑矿化及微弱的闪锌矿化、黄铜矿化、辉铜矿化及方铅矿化等,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蚀变有硅化、毒砂矿化、黄铁矿化等。4 成矿规律4.1 成矿时代对于湘东北地区,富含金的新元古界冷家溪群矿源层沉积以后,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期和印支—燕山期两期强烈的构造-热改造事件。加里东期主要以逆冲-褶皱运动为主,形成了近EW向紧闭型褶皱、逆冲剪切带,金部分活化转移出来,在构造有利位置沉淀形成同构造含金石英脉。印支期—燕山期即中生代,中国东部发生了多幕次的强烈的构造活动,伴随有广泛的岩浆活动和大规模成矿作用,大规模的花岗岩浆作用往往与俯冲的挤压背景或碰撞造山带的后造山伸展背景有关,导致华南地区中生带大规模成矿作用。多期造山与燕山期陆内活化是湘东北地区成矿的有利背景,区域上多阶段大规模的伸展作用导致了与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的多期大规模成矿作用,特别是燕山期稀有金属大规模成矿作用,表现有湘东北连云山地区的金矿、幕阜山地区稀有金属矿、铀矿、铅锌矿等。前人运用不同的方法对湘东北地区开展了测年工作,获得结果(表1)表明湘东北地区金成矿可能存在多期成矿作用。对于湘东北地区金成矿时代,较早的研究主要是依据铅同位素模式年龄结合成矿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推断其为雪峰—加里东期,韩凤彬等研究认为湘东北地区存在加里东期和印支期成矿(团山背金矿年龄222Ma),胡瑞英等、毛景文等研究结果显示区内存在燕山期成矿,这与燕山期湘东北地区发生的以伸展为主的构造-岩浆事件、与花岗岩质岩浆活动有关的大规模多金属成矿作用是相互吻合的。表1 湘东北地区金矿成矿年龄
图片
因此,文章认为黄金洞金矿成矿富集阶段为加里东期,期间以EW向、NW—NWW向断裂成矿,在燕山期有叠加作用,表现为NNE—NE向构造与EW向构造交汇处成矿。4.2 矿体空间分布规律4.2.1 地层岩性与金矿化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区内金矿体对层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分布于冷家溪群基底地层中,该地层中金、砷的丰度值较高,为初始矿源层。冷家溪群坪原组泥质、粉砂(砂)质岩石和不同岩性的交界处,是最有利于成矿的地层或部位,这些岩石和不同岩性的交接部位往往是构造薄弱地带,在构造作用下容易成为赋矿空间,有利成矿,对金的活化、迁移、沉淀有控制作用。4.2.2 构造与金矿化的关系1)从区域上看,黄金洞地区位于长平大断裂的附近,含矿构造以近EW向和N(W)W向断裂为主,局部有NE向含矿断裂,如黄金洞3号脉、黄土嘴Ⅰ号脉、丰富Ⅰ、Ⅱ、Ⅲ号脉、金坑Ⅱ号脉等赋存于近EW—N(W)W向切层断裂(倾向切层)中,黄金洞1、202号脉及九岭、永田、桥上等矿脉赋存于近EW向层间破碎带中,黄土嘴Ⅱ号脉、曲溪等矿脉赋存于NE—NNE向断裂中。近EW向和N(W)W断裂在区内广泛发育,大部分为顺层矿脉,少量为切层矿脉(倾向切层、走向切层均有),该组断裂可能形成于雪峰期—加里东期,至燕山期仍有活动。因此,区内NE向构造旁侧的近EW—N(W)W向断裂破碎带是金矿体主要容矿、控矿构造,两组断裂交界处及旁侧是金矿找矿的有利部位。2)金矿体存在一定的侧伏规律。根据大量的深部钻探工程控制,区内金矿体存在一定的侧伏规律。如黄金洞3号脉主矿体具有向南东侧伏的规律(图5a),侧伏角约45°,202号脉主矿体具有向北西侧伏的规律(图5b),侧伏角约40°。本区矿体的侧伏特征,主要是构造运动作用的结果,侧伏矿体一般走向长度小,沿倾向延深长度是矿体走向长的数倍至十余倍。矿体的侧伏方向与控矿构造的方向有关,一般都向区域或矿区主要控矿断裂倾向一侧作侧向延伸(侧伏),202号脉往区域性控矿断裂泥湾断裂一侧侧伏,3号脉则往远离泥湾断裂一侧侧伏,至于其详细的形成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从侧伏规律可知,黄金洞矿区3、202号脉深部仍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图片
图5 黄金洞金矿床3号脉与及202号脉矿体侧伏示意图
5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5.1 矿床成因探讨5.1.1 成矿流体来源根据氢氧同位素投图结果(图6),黄土嘴矿床落入变质水区域,且其氢氧同位素值略高于黄金洞矿床,黄金洞矿床大部分点落入岩浆水与变质水的重叠区域,个别落在变质水与大气水之间,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可以说明成矿期流体的氢氧同位素主要为变质来源,但可能有岩浆来源流体的参与。湘东地区多期次(540~110Ma)、特别是晚中生代花岗岩广泛出现在该区大多数矿床附近,暗示岩浆来源的流体可能对这些矿床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较低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则暗示矿化晚阶段有大气降水参与成矿。图片
图6 黄金洞金矿田成矿流体δD-δ18O图
根据湘东北地区金矿床中黄铁矿的Co/Ni分布图显示,万古和黄金洞矿床黄铁矿都落在沉积成因与热液成因黄铁矿区,黄金洞矿床更为集中,均为热液成因。万古矿床的He-Ar同位素示踪研究还显示了该矿区金矿化有地幔来源物质参与。5.1.2 成矿物源从黄金洞金矿田岩(矿)石微量元案克拉克值标准化图解(图7a)可知:矿石曲线的形态变化与围岩曲线完全一致,Nb之前的元素主要为亲硫(亲铜)元素,在热液成矿作用过程中地球化学性质较活泼,易于迁移和重新富集,因此,它们在矿石中的含量高于围岩,Ta后边的元素主要为亲石和亲铁元素,在热液作用中惰性较强,迁移能力较低因而在矿石中的含量低于围岩,总体上矿石与围岩曲线形态的一致性基本不变。稀土元素也具备同样特征,从图7b可知,黄土嘴矿床矿石和围岩均表现为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分布曲线平坦的右倾型,δEu表现为弱的负异常,矿石和围岩稀土含量配分曲线十分相似。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研究结果体现了矿石元素与围岩的继承性。铅同位素研究表明,黄金洞地区的金矿铅源于造山带或地壳,主要为变质沉积来源,证明该区金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层。图片
图7 黄金洞金矿田岩矿石微量元素克拉克值标准化图解(a)与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b;HTZ-01、HTZ-02为黄土嘴矿床矿石;87x-31、87x-38为围岩)
黄金洞矿田金矿床的δ34S值为-12.20‰~-3.40‰,以富轻硫为特征(图8)。冷家溪群也以富轻硫为特征,冷家溪群变质岩中δ34S值为-13.10‰~-6.26‰,冷家溪群中细粒黄铁矿δ34S值为-10.6‰~-10.40‰,与矿石硫类似,且冷家溪群富轻硫特征更为明显,这也可以说明硫源的同一性。这说明在成矿过程中地层提供了硫源。图片
图8 黄金洞矿田硫同位素组成
综上可知,该区金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冷家溪群中,冷家溪群是最初的成矿物源,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水。5.1.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对黄土嘴金矿床包裹体测温获得该矿床成矿温度为300℃~375℃,包裹体类型主要为盐水溶液气液两相的液体包裹体。刘荫椿等包裹体溶液测定结果表明,黄金洞金矿床成矿溶液pH值在5.13~6.90之间,成矿温度在160℃~240℃之间,成矿溶液为弱酸一弱碱性。EH值为-0.47~-0.62,为还原条件;刘英俊等测得黄金洞金矿床的成矿温度范围为300℃~400℃,最主要的金矿成矿温度为350℃,包裹体提取液的pH值在5.80~7.20之间,包裹体中含有CO2和CH4,阳离子主要为K+、Na+、Ca+、Mg2+,阴离子主要为F-、Cl-、S2-。李杰等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表明,黄金洞金矿床成矿温度为336℃~339℃,盐度w(NaClequiv)为3.55%~10.98%。该区成矿流体为中温、中低盐度还原性流体。综合上述分析及矿体的形态受断裂破碎带控制、矿石类型和蚀变等所反映的成矿作用,认为黄金洞矿田金矿床的成因类型为中(低)温变质热液型金矿床。5.2 成矿模式江南造山带受加里东期叠加造山作用,峰期变质之后的伸展阶段前寒武纪富金地层变质作用形成的富金流体沿剪切带迁移,形成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如贵州平秋,湖南漠滨、沃溪、铲子坪、洞塘、浏阳—醴陵官庄地区、万古、黄金洞,江西金山等。印支期—燕山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区域上多阶段大规模的伸展作用导致华南地区中生带大规模成矿作用,对早期形成的矿床进行改造、叠加。黄金洞矿田金矿床的成因类型为中(低)温变质热液型金矿床,其成矿过程大致经历了沉积成岩→区域变质→热液作用三大阶段,成矿模式可概括如下:①新元古代中酸性火山喷发岩和熔岩等一套火山-陆源碎屑沉积岩,构成了金在早阶段的沉积,尤以冷家溪群坪原组成为后来不同时代的后生金矿汲取矿质的“矿源层”;②富含火山物质的陆源碎屑沉积岩经后期的区域变质作用(或岩浆侵入—花岗岩化),使沉积岩系中的分散金发生活化转移,形成金的重新分配;③加里东构造运动使之发生同期岩层褶皱,伴生形成切层或顺层的层间剥离带、断层破碎带,提供了矿质沉淀的场所,金与有利的矿化剂结合形成不同形式的络合物搬运,在有利的地球化学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环境下进入硫化物的晶格、晶系或裂隙内。燕山期构造-热液活动叠加,最终形成大规模、品位富的金矿床(体)。其中沉积成岩是矿源形成的重要前提,区域变质是促使矿质溶解、迁移、富集成矿的先决条件,而热液作用则是矿床遭受改造、叠加、最终富集成矿的主导因素。6 找矿新进展与找矿预测6.1 找矿模型综合黄金洞矿田地质、物化探等信息,建立黄金洞地区找矿预测模型(表2)。表2 黄金洞地区金矿找矿预测模型
图片
6.2 找矿新进展近年来通过省财政资金、商业勘查资金及生产矿山投入,黄金洞金矿田找矿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尤以泥湾断裂与窑湾里断裂夹持区内找矿成果更为突出。如黄金洞金矿床深边部勘查(主要以金塘、杨山庄矿段近EW向的3、1、202号脉为重点)探获新增金资源量已达到大型规模,且随着勘查的持续,新增金资源量还在不断增加。近年来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一一大队(下文简称核工业311大队,现为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在黄金洞矿区勘查新发现多条盲矿脉,如在泥湾断裂带以西地段发现的701号脉,总体走向近EW,倾向北,倾角60°,岩性主要为含金硅化破碎板岩及含金石英脉,具较强硅化、黄铁矿化、毒砂矿化。矿体长146m,矿体平均厚度2.36m,平均金品位为1.52×10-6。701号脉的发现显示了泥湾断裂以西同样具有较大找矿潜力,为今后该区找矿拓宽了方向。与黄金洞金矿床毗邻的桥上金矿床通过近年来勘查工作,探获金资源量达到中型矿床规模,共发现含金矿脉带7条,主矿脉为V101和V3矿脉,矿脉均受EW向构造破碎带控制。黄土嘴金矿床近年来通过核工业311大队在该区开展详查工作,探获金资源量达到小型矿床规模,矿床平均品位为3.12×10-6,含金矿脉为NW向及NE—NNE走向。以往研究表明黄金洞—万古地区含矿构造以EW、NW—NWW向为主,而近年来通过勘查发现的黄土嘴矿区F2、石坳矿区F6(万古矿田)等NE向含矿构造,构造规模较大、品位较富,进一步拓宽了区域找矿方向。泥湾断裂与长平大断裂夹持区内众多矿床也发现一批具有一定找矿前景的含金矿脉,如九岭金矿床近EW向302、311、314,丰富金矿床近EW向Ⅰ、Ⅱ,曲溪金矿床NE—NEE向1、3、10等矿脉,均发现有工业矿体,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由于勘查工作程度不高,大多处于预、普查阶段,如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工作程度,有望取得更大找矿突破。6.3 找矿预测1)泥湾断裂与窑湾里断裂夹持区。近年来,通过勘查实践证明泥湾断裂与窑湾里断裂夹持区为黄金洞地区找矿的有利地段,已知的黄金洞矿床3、1、202、401等主矿脉及桥上、黄土嘴等提交了较多金资源储量的矿床均位于泥湾断裂与窑湾里断裂夹持区。黄金洞矿区外围矿权众多,但整体勘查程度不高,未进行系统的揭露,大部分处于普查阶段,而桥上、黄土嘴矿区通过详查工作,均取得了找矿突破。黄金洞外围地区金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发现有较多的矿(化)点,金矿脉(体)赋存于近EW向、NW—NWW向构造断裂中,具硅化、毒砂矿化、黄铁矿化等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的蚀变,部分矿权通过化探工作圈定了一批具有较好找矿潜力的金异常晕,通过揭露验证发现有较好找矿前景的矿脉(体),提交了少量金资源储量,如黄土嘴矿区黄泥坑矿段发现有较多的民采老隆,揭露了多条矿脉,取样分析金品位部分达到了边界或工业品位以上,永田矿区通过开展预查工作,发现了5条金矿脉,大都有民采历史。因此,加大勘查投入、加快勘查进度,外围地区有望扩大资源量。该区找矿应重点寻找坪原组中的近EW向含矿构造,以蚀变破碎带型为主攻类型。2)泥湾断裂与长平大断裂的夹持区。随着勘查的开展,在泥湾断裂以西发现一批金矿床,如新庆、九岭等,圈定了一批工业矿体。近年来也新发现较多矿化信息,如701号脉的发现显示了泥湾断裂以西良好的找矿潜力,为黄金洞矿区1、3等主矿脉向西延伸提供了方向。核工业311大队对位于黄金洞矿区西边、长平断裂附近的泉塘地区踏勘时发现多条含矿构造,其中F8号带矿体厚度为1.29~1.60m,金品位为(2.50~5.38)×10-6。诸多信息显示泥湾断裂以西地区也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今后可该区地质勘查工作,寻找近EW向蚀变破碎岩型金矿脉。3)老矿山深边部。如黄金洞矿区近EW向3、202号脉等主矿脉,沿矿体侧伏方向并未完全封边,参考万古矿区近2000m深处仍见较好金矿化,预测黄金洞矿区3、202号脉深部-1500m高程以浅仍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7 结论1)区内金矿床形成主要受地层和构造控制,金矿体对地层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主要赋存于新元古界冷家溪群中,尤其是坪原组含矿更好。矿体主要赋存于NE向大断裂旁侧次一级的近EW向、NW—NWW向及NE—NNE向构造中。区内主矿体规模大、延伸稳定,且具有一定的侧伏规律。2)通过对矿田开展岩(矿)石地球化学特征、S同位素、H-O同位素等研究表明,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冷家溪群中,成矿流体为冷家溪群变质流体,中温、中低盐度还原性流体。成矿温度为160℃~400℃,中低温范畴。矿床蚀变及矿物组合等特征表现为明显的变质热液型特征。3)区内金成矿经历了多期成矿作用,成矿富集阶段为加里东期,在燕山期有叠加作用。4)结合最新勘查成果及矿田金成矿规律,预测泥湾断裂与窑湾里断裂夹持区、泥湾断裂与长平大断裂的夹持区、老矿山深边部仍有较大找矿潜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平台查询,正规的配资网站,股票配资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