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高材生在家啃老三年,背后的真相,让人唏嘘不已
林晨是我们小区有名的“别人家孩子”。
北大毕业,学的是金融系,大学四年每年都拿奖学金,长得也精神,站在人群里一眼就能看出来那种“未来一定光芒万丈”的样子。
他妈张姨天天在小区遛弯,逢人就笑:“我家林晨啊,老厉害了,以后肯定能挣大钱,买大房。”
那时候林晨毕业回家,大家都以为他只是休息几天,过几个月就会衣着光鲜地进大公司上班。
可谁也没想到,一晃三年过去了,林晨还窝在家里,没找工作,也不出门,就在屋里打游戏、看手机、对着电脑做些“神神叨叨”的事。
小区里人都议论:“这小子怎么回事?北大毕业的,咋也变‘啃老族’了?”
张姨起初还强撑着面子,说:“哎呀,现在年轻人挑工作嘛,哪能随便凑合?”可后来,脸上的笑越来越牵强,干脆不出门了。
我是真好奇,有天碰见张姨在楼道里晒被子,趁着没人,凑过去小声问:“林晨是不是身体不好?咋还不工作呢?”
张姨叹了一口气,眼圈都红了,手里的晒衣夹“啪”地一声掉地上:“他不是不想干,是根本走不出去啊……”
后来我才知道,林晨这三年过的日子,不是“啃老”,而是“躲命”。
大学那会儿,他确实风光。成绩好、人缘好,实习进了投行,每天西装革履,连走路都带风。可也正是那时候,压力悄悄像藤蔓一样缠上了他。
他说当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连吃饭都是看着电脑狼吞虎咽,项目一多,就两三天不合眼地干。他不是没想过辞职,可一想到“你是北大的”“你不能失败”,他就咬牙撑着。
直到有一次,他在公司会议室里突然昏倒,醒来在医院,医生说他是“重度焦虑合并抑郁倾向”。
他那时候没告诉家里,硬撑着又回去干了一阵。结果晚上开始失眠,躺床上闭着眼一整晚,脑子却像车轮一样转个不停。早上起来眼睛肿得跟桃子一样,还得装作若无其事地去开会。
后来,他崩溃是在一个很小的瞬间——他去厕所洗脸,水龙头开着,他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突然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为啥在这里。
那天,他把工卡和电脑都放公司了,坐高铁回了老家,之后再也没出门。
他说他不是不想努力,是怕了。怕失败、怕别人指指点点,怕自己明明已经拼尽全力却还是“干不过别人家的孩子”。
他回家后,张姨一开始还天天催:“你出去看看工作啊,先找份干着也行。”林晨点头答应,可到了要出门那天,他脸色发白,手心全是汗,门口站了半小时都迈不出去。
医生后来诊断是“社交障碍合并焦虑症”。
这几年,他在家调养,白天在网上听心理课,晚上写点稿子、帮人做数据分析,接点零散活。他不愿见人,甚至不加微信,只通过邮箱沟通。赚的钱少得可怜,但他说这样起码“还能喘口气”。
小区的人都不理解,背后指指点点,说什么“再高学历,不也变废人?”
可没人知道,这三年他靠着每天写日记、跟心理医生语音聊天,一点点从那团黑雾里爬出来。张姨说,有天他突然拉开窗帘,把屋子晾了晾,说:“妈,我好像快醒过来了。”
他慢慢开始走出家门,早上去楼下便利店买早点,有一次还主动跟邻居打招呼。张姨当场红了眼眶,跟我说:“我儿子,终于走出来一点了……”
去年冬天,他接了一个远程的数据分析项目,对方是一家创业公司,后来干得挺好,那边还主动问他愿不愿意长期合作。
他没答应,说再等等,他还想再恢复一阵,真正准备好了,再重新出发。
我那天在电梯口碰见他,他穿着棉服、戴着口罩,跟我点了点头,礼貌地笑了一下。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有些人不是不努力,是他正在用尽全力和自己打仗。
林晨不是“啃老”,他是在挣扎着活着,在努力地一点点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我们总说“别人家孩子真有出息”,却很少问一句:他们是不是累了,是不是也想歇一歇?
愿每个在风口浪尖挣扎的人,都被温柔以待。不被理解也没关系,只要自己不放弃,迟早会等来那束穿透阴霾的光。
林晨说得好:“不是每个人都能一直发光,但能坚持不熄灭,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配资平台查询,正规的配资网站,股票配资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