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余市被称为“三岔河”的由来,主要源于中东铁路建设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特征的双重影响,其名称演变与行政区划调整密切相关:
一、铁路设站催生地名迁移
1903年沙俄修建中东铁路时,原计划在松花江与嫩江交汇处(今肇源县三岔河镇)设站,但因勘测发现此处沼泽密布、施工难度大,遂将铁路枢纽东移至松花江南岸的秦家岗(今哈尔滨南岗)。原站点“三岔河”之名被移植至松原市扶余境内的谢家岗子,该地因铁路设站(三岔河站)于1903年正式更名。此前,此地仅有谢姓家族聚居的“谢家岗子”村落,铁路附属地的建设使其迅速发展为商贸集镇。
二、地理特征的历史溯源
“三岔河”之名在扶余地区存在双重地理指代:
古河道遗存:明代以前,今扶余西部曾有三条松花江支流(今已改道)交汇,形成天然分水岭,当地称“三岔河口”,后因泥沙淤积逐渐消失。
满语音转:清代文献记载,此地满语称“撒叉河卫”,意为“形似辫子的长形岗子”,后演化为“三岔河”,与铁路站点命名形成呼应。
三、行政区划的固化
1958年扶余县设立三岔河人民公社,1985年撤乡设镇,名称沿用至今。尽管该镇境内无三条河流交汇的实景,但铁路枢纽地位(现长春至哈尔滨铁路线重要节点)及历史记忆使“三岔河”成为地域文化符号。
结语
从“谢家岗子”到“三岔河”,地名变迁折射出交通革命对边疆城镇的重塑。中东铁路的修建不仅改变了当地经济格局,更通过行政命名将地理特征与历史进程深度绑定,成为观察东北近代化进程的微观样本。
配资平台查询,正规的配资网站,股票配资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